嬰戲”題材古瓷器之藝術風格
-
小陶陶
2019-05-08 133
00
我國古民窯燒制在瓷器上的“”題材畫面,都好像是一幅幅風俗畫,鄉(xiāng)土氣息非常濃郁,其線條圓潤流暢、筆法飄逸嫻熟,顯示出古代民窯畫師和工匠人員深厚的裝飾技藝與功力。
在我國古代民窯燒制的瓷器中,有一類題材特別引人注目,它就是“嬰戲”題材的作品。將其說成是“嬰戲”題材是緣其表現內容。這類題材的作品,反映的都是當時社會生活中兒童嬉、娛樂、游戲的內容,充滿了生動感人的童貞、活潑和稚趣。有的是描繪了一個場面,有的是突出了一個或數個兒童形象,給充滿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作品增添了許多動感和趣味性。這類作品集中體現了民間民俗意愿,與當時市并百姓的日常生活緊緊地貼一起。無論是所反映的內容,還是其藝術特色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民窯瓷器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賞析和研究價值。
一、古民窯瓷器中“嬰戲”題材所反映的社會內容特征
古民窯瓷器中的“嬰戲”題材,或直接截取嬰幼兒嬉戲的一個橫斷面,或直接取材于民俗生活場景。在保存至今的一些古民窯瓷器珍品中有一件“白地黑繪童子騎竹馬腰圓形瓷枕”,整個畫面繪制的就是一個執(zhí)鞭男童騎竹馬的場面。這一游戲是孩子們最常玩的,孩子只須將一根長棍或是竹桿當馬騎即可,至今民間兒童仍保留著這一游戲,成語中也將兩小無猜比喻成“青梅竹馬”:而另一件珍品“白地黑繪雙童戲鳥紋腰圓形瓷枕”上,則是截取了兩個兒童捕捉小鳥的場面,也非常有意思。圖面中一只小鳥落在了一個穿彩衣男童的頭頂,這個男童又驚又喜。他聳著肩,縮著頭,笑瞇著眼睛,叉開兩只小手,想抓鳥又怕鳥飛走,那神態(tài)逼真得讓人喜不勝收。畫面中的另一個全身只戴一個“兜肚”的男童,這個男童全神貫注小鳥,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去捉小鳥,好一副童戲童趣圖,讓欣賞者如臨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男童身上戴得那個“兜肚”這是一種純中華民俗的兒童服飾,現代的農村和山區(qū)還保留著這種兒童日常著裝,這種著裝中包含了濃厚的中華民俗或吉祥寓意,作為一種服飾文化保留并流傳至今。此類作品在古民窯瓷器中有很多件,有孩童蹴鞠的、有孩童釣魚的、有孩童逗鴨子玩的、有孩童酣睡的等等。這些作品,都集中反映了直接取材于民間民俗生活的一個真實場景。這樣的特點,真實而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古代民間兒童生活的一個側面。
卉民窯瓷器上反映的“嬰戲”題材,直接透視出重視喜愛男嬰的民間世俗。在我國古民窯瓷器上出現的“嬰戲”題材,大多是男嬰的形象和游戲,女嬰的內容也有但非常少見。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在我國古代民窯興盛的時期,雖然市場交易帶來了經濟的繁榮。社會意識的進步,但民間民俗中對重視和喜愛男孩的社會氛圍是濃重的,這一文化現象和文人們對生男生女的“弄璋之喜”與“弄瓦之喜”表述,都是我國古代男性占主導地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和體現。由此可見古民窯將反映男嬰的畫面燒制于瓷枕等器品之上,飽含了順應“祝福人丁興旺”、“喜悅吉祥”的民俗意愿。
二、古民窯瓷器中“嬰戲”題材的裝飾藝術風格
我國古民窯瓷器中“嬰戲”題材的紋飾構圖嚴謹,主題突出。畫面簡單,筆法嫻熟,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每件作品都顯示了古民窯畫師們的深厚功力和精湛的裝飾技藝,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縱觀古民窯瓷器中“嬰戲”題材,普遍呈現出風俗畫裝飾藝術風格特征,我們將其總結為:
以人物為主題、紋飾構圖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其畫風之簡捷可謂是到了惜筆如金的地步。每一幅圖都是一幅完整的人物畫。其主體畫面直接反映的是人嬰幼兒,在畫面中,除了嬰幼兒的行為有直接關系的客體以外。幾乎沒有多余的其它內容。例如在白地黑繪童子放風箏八角形瓷枕中,就只有一個放風箏的男嬰和一只風箏,寥寥幾筆卻將其動態(tài)畫面表現得栩栩如生。又如白地黑繪童子打陀螺紋腰圓瓷枕中,就只繪制了一個手拿小鞭的孩子。
線條流暢、筆法嫻熟,整個畫面無不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我國古民窯燒制在瓷器上的“嬰戲”題材畫面,都好像是一幅幅風俗畫,鄉(xiāng)土氣息非常濃郁,其線條圓潤流暢、筆法飄逸嫻熟,顯示出古代民窯畫師和工匠人員深厚的裝飾技藝與功力。例如在表現嬰兒嬉戲的畫面中,采用近似白描的手法進行描繪,是其在本類題材的瓷器中常用的筆法之一,其走筆如行云流水。表現人物身體行態(tài)傳神逼真、動感強烈、筆觸圓潤有力;表現人物衣紋飄帶,靈活多變、運筆飄逸瀟灑。特別是采用宋紅綠彩工藝技術所制作的“嬰戲”瓷器器品,多以綠調子為主,以紅彩為點綴,使構圖產生強烈的對比,節(jié)奏感和跳躍感躍然于瓷器之上,這樣用色突出了色澤的鮮艷和亮麗,同時又形成了強烈的喜慶裝飾風格:我國古代民窯“宋博紅綠彩”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中的地位評價問題正在引起陶瓷史研究界高度注意。
責任編輯:陳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