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巴蜀文化與陶瓷造型藝術的研究
-
小陶陶
2019-06-08 118
00
富庶的巴蜀大地是我國最早使用陶器的地區(qū)之一,陶瓷藝術歷史星光熠熠。這里既有享譽中外的大溪文化、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又有歷史上各個時期著名的窯口:隋唐時期的成都青羊?qū)m窯、琉璃廠窯,邛窯系的固驛窯、十方堂窯諸窯,雅安蘆山窯,樂山西壩窯,都江堰玉堂窯以及重慶涂山窯系等等。從聞名遐邇的漢代陶俑和東漢青瓷,到唐宋時期的三彩、釉下彩以及宋代省油燈和彩繪大器、西壩窯的窯變釉陶瓷,再到明清、民國的榮昌安富黑釉金沙釉陶器,這些陶瓷精品無不顯示出巴蜀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一、以器造型——陶瓷器皿的形體之美
中國的陶瓷藝術博大精深,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折射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從美學上來看,造型與裝飾構(gòu)成了陶瓷藝術的重要審美內(nèi)容,陶瓷造型特指器物的造型樣式,即“在一定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意圖的支配下,有目的地運用某種陶瓷工藝材料,運用一定的工藝加工藝術,通過對形體、空間、構(gòu)件等形式結(jié)構(gòu)的確定和處理,創(chuàng)造出有用的和有意味的器物形態(tài)和樣式。”陶瓷造型之美首先來自直觀上的感應,它具有模擬——具象——抽象的創(chuàng)作過程,由“象形取義”的具象或“天馬行空”的抽象形體結(jié)構(gòu)組成,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既給人以一種感性的“意會”,也在不斷尋找一種理性的尺度。
陶瓷造型重在和諧,工藝材料、功能效用以及裝飾要做到和諧統(tǒng)一。構(gòu)成造型和諧的要素有對稱、均衡、比例、尺度以及節(jié)奏等。陶瓷造型既要注意形式與功能的一致性,又要關注整體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統(tǒng)一性。從具體的器物來看,粗獷的美感、精巧的細節(jié)、體塊的穿插、輪廓線條的變化和流暢性、點的運用、體量的感覺、因形體轉(zhuǎn)折產(chǎn)生的光線和明暗,以及質(zhì)感的冷暖感,都起到了塑造陶瓷造型美的作用。在體量、比例、點、線、體塊和光影構(gòu)成的空間里,我們仿佛能撫觸到時光的流轉(zhuǎn),獲得“單純但不乏味,豐富卻不瑣碎”的視覺美感。
巴蜀文化雙口壺
二、巴蜀的世俗文化底蘊
所謂巴蜀文化,是指從古至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以歷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為主體,包括周鄰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在內(nèi)的多元復合文化的總匯。
巴蜀地區(qū)人杰地靈,產(chǎn)生了司馬相如、李白、蘇軾、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作為民間藝術的川劇、四川清音極富地方特色;川菜作為四大名菜系之一具有重調(diào)味的特點,所以泡菜和花椒成為巴蜀人不可或缺的佐菜調(diào)料;茶文化和酒文化源遠流長,我國茶文化最早記載始于西漢,源于四川邛崍山脈蒙山之上,為茶圣陸羽所推崇;巴蜀盛產(chǎn)的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美酒更為人們所熟知和喜愛。
三、巴蜀文化與陶瓷造型藝術
從漢代的陶壺、唐朝的三彩、宋代的梅瓶以及明清的瓶、尊、碗可以看出,陶瓷造型具有規(guī)范化和程式化的造型形式,但因各地生活習俗、文化的差別,體現(xiàn)在陶瓷造型上,會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造型樣式和特點。巴蜀陶瓷因當?shù)靥赜械娘L俗習慣、文化特性,在陶瓷造型上體現(xiàn)出極富個性的“川渝味”。巴蜀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喪葬文化、民俗文化、文人文化、驛站文化寄托于陶瓷食器、酒器、茶具、明器以及文房用具之上,生動地映射出巴蜀文化的光輝。
(一)巴蜀食文化與陶瓷造型藝術
中華飲食是我國古老文明的一枝奇葩,飲食用器非常豐富,有鼎、敦、缽、碗、盞、碟、盤、杯、罐、壺等。巴蜀地區(qū)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有尚麻辣、重調(diào)味的偏好,其陶瓷食器也呈現(xiàn)出相應的造型形態(tài)。
說到巴蜀食文化就不能不說四川泡菜,據(jù)說有關歷史記載最早在商周時期?!对娊?jīng)》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剝”和“菹”就是腌漬加工的意思。泡菜可說是巴蜀家家必備的傳統(tǒng)美食和佐料。腌制泡菜的器物
泡菜壇也正是重慶“安陶”之名產(chǎn)o“安陶”泡菜壇造型以實用為上,兼顧美觀。裝壇后的菜品不滲透,保鮮保味,給人樸實親切之感。泡菜壇的造型與東漢至南朝期間江南的雙唇罐造型非常相似:雙重口、內(nèi)口直、外口略低于內(nèi)口且外斜、溜肩、圓腹、腹下內(nèi)收、平底。比較有趣的設計在于其蓋子的折邊處理,所謂“折邊式”蓋子,就是“利用口部的轉(zhuǎn)折邊,作為蓋子的放置之處”?!鞍蔡铡钡牧喜藟椭苁喜藟€具有不同的造型風格,柳氏菜壇器形飽滿,胎體薄,口底靈巧,珠圓玉潤,精致細膩;而周氏菜壇身材高挑,柳條腰形,曲線流暢優(yōu)美,紋飾常用卷草紋,意如狂草,意趣天成,龍飛鳳舞,狂放不羈,充滿生命活力。
(二)巴蜀酒文化與陶瓷造型藝術
巴蜀地區(qū)盛產(chǎn)美酒,在戰(zhàn)國至東漢該地區(qū)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畫像磚和畫像石中,表現(xiàn)釀酒、販酒、飲酒的畫面屢見不鮮。成都平原史前遺址出土的陶質(zhì)酒具,水井街酒坊遺址出土的大量明代、清代陶瓷酒具和餐具,說明巴蜀大地無疑是我國最早掌握蒸餾酒技術的地區(qū),擁有著先進的釀酒技術和醇厚的酒文化歷史底蘊。
巴蜀地區(qū)陶瓷盛酒工具很多,有罐、缽、甕、尊、爵、杯、盅、壺、觚、瓶等。有高貴的盛酒器梅瓶,有造型別致的雞首壺,還有趣味性和科學性兼具的西壩窯倒流壺。五代到清代,倒流壺經(jīng)歷了由柿形、瓜形到梨、桃形的轉(zhuǎn)變,其流嘴由短變長,壺流位置由肩部滑向下部,經(jīng)歷了由玩賞到實用,到漸脫離功能性再回歸觀賞性的歷史進程。倒流壺造型上無蓋,上尖下大,其原理為底部注入酒,與壺中的通心管相連,灌酒時將壺倒置,灌滿時將壺扶正,酒便可從壺流中倒出了,而底部的倒入孔同時又起到了通氣的作用。西壩窯的宋代玳瑁釉倒流壺尖頂、長流、周身玳瑁斑塊、雍容華貴、意趣天成,實為陶瓷藝術之精品。
邛窯系的玉堂窯酒壺造型極為多樣,有唐代早期的短流、餅足、無柄、復式系的黃釉雙系無柄壺,又有壺身橢圓乖巧別致的綠釉直把壺,有似梨、似瓜,體圓似貴妃或體瘦若貂蟬,形態(tài)各異,造型多變,釉色豐富,特別是雙流壺較為多見。
榮昌“安陶”的宋代瀝彩執(zhí)把壺,為輪制,壺蓋為手捏,胎體為紅泥,簡易碟形蓋,有蓋口和兩個氣孔,肩部用白泥漿瀝彩裝飾花卉圖案,壺身分為上下兩部分,壺頸為梯形圓柱狀,上窄下寬,下部為大肚橢圓形,其壺流嘴曲線彎度明顯基本無“嗉”,壺把在肩部將上下兩部分連接,曲線優(yōu)美,適合手的捏拿,如隨意書寫的數(shù)字“3”,平底略凹,重心在下,放置平穩(wěn)。此酒壺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感,是榮昌陶器千年歷史的鐵證。
(三)巴蜀茶文化與陶瓷造型藝術
西晉文學家孫楚在《出歌》里寫到:“姜桂茶蘚出巴蜀”,唐代《元和郡縣志》載:“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可見巴蜀茶為茶之珍品。成都附近出土的東漢“觀伎畫像磚”,主客問放置著兩個三足杯,器沿各置勺一把,是茶文化在巴蜀地區(qū)盛行的最早記載。青羊?qū)m窯出土的東漢“麻布紋雙系儲罐”內(nèi)外施釉,直口短頸,廣肩鼓腹平底,并有粗獷的雙橋系。唐代邛窯“彩繪魚形茶碾”作為碾茶工具,是典型的“象形肖物”的創(chuàng)作:流線的魚形,魚尾有雙鰭,魚頭部分有穿孔,身體部分內(nèi)凹有粗糙鑿紋,便于碾磨。整個器物“魚游天上餐云影,樹倒波心濯練光”,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宋代“斗茶”之風盛行,以半發(fā)酵茶餅壓為細末,茶湯白沫多者為上品,黑釉與白沫相互襯托,黑白分明,故黑釉瓷茶盞最為合用。斗茶所用的各種黑釉碗盞,以福建建窯的黑釉系列茶具最受歡迎。而在巴蜀地區(qū),涂山窯系之“安陶”宋代遺址中的黑釉盞碗,其釉面烏黑發(fā)亮,修胎精細,有脈脈細紋。從造型上看,盞腹較深,直口內(nèi)側(cè)壁向外壁面靠攏形成一條線角的唇邊,平底,為斗茶之佳器,證明了曜變天目并非建窯所獨有。重慶涂山窯系、川東巴縣姜家窯、蒲江窯、琉璃廠窯、邛崍十方堂窯都有出品黑釉瓷器,尤以涂山窯窯址最多,產(chǎn)量最豐富。涂山窯系除延綿十幾公里的黃桷埡窯址群外,還包括清溪、姜家場、榮昌瓷窯里、合川爐堆子、涪陵藺市等眾多窯址群,它們大多為宋代瓷窯。
(四)巴蜀市井文化與陶器造型藝術
巴蜀地區(qū)的省油燈、市井文化的把玩小品、宋三彩陶俑等陶瓷造型和裝飾藝術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生活情趣及社會風尚。喪葬習俗亦是地方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戰(zhàn)事、人口遷徙等因素塑造了巴蜀陶瓷藝術“世俗化、現(xiàn)實化和實效化”傾向。
巴蜀的省油燈作為陶瓷藝術的杰作之一,為歷代詩人所贊譽。漢代灰陶省油燈燈柱較高,盞沿的短嘴與柱內(nèi)相通,可注水,中空設計。邛窯在唐代開始燒制省油燈,愛國詩人陸游在《陸放物翁全集·齋居紀事》曾寫到:“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過半。”其造型雖其貌不揚,卻設計精巧,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盞有夾層,油盛放于坦弧形的表面,前有短嘴,柄在盞弧內(nèi)與嘴在同一側(cè),水由此注入夾層,可利用夾層中的水來降低油溫從而達到省油效果。省油燈在唐代邛窯、十方堂窯、玉堂窯等皆有出土,工藝稍有不同,或綠釉、褐釉或黑釉,或厚或薄,或有柄無柄,或?qū)⒘髯炷蟪升堫^形以增加裝飾性,但省油燈的原理大致相同,凸顯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智慧。
在重慶榮昌安富鎮(zhèn)劉家拱橋一帶的“瓷窯里”宋代遺址,曾出土大量的陶瓷,其中有黑釉單盤式油燈和青釉油燈、民國綠釉燈、民國朱砂釉三足香爐等。民國高足綠釉燈造型敦樸古拙,底部為圓盤,可接滴油,高足下方有執(zhí)把,便于拿握,上方油燈肖茶壺造型,好像執(zhí)壺結(jié)構(gòu)重組。巴蜀地區(qū)香道盛行,除燈具外,各式陶瓷香薰、香爐等香器,文人雅士的高古瓷硯,裝飾把玩器無所不有,豐富了市井休閑文化。
四、結(jié)語
巴蜀民間傳統(tǒng)陶瓷造型有著與江南陶瓷的細膩和中原陶器的粗獷不一樣的氣質(zhì)和神韻。它不強調(diào)巧奪天工的技巧和五彩斑斕的色彩,也不精于生動細膩的雕琢,也不具備狂放不羈的中原性格。但它有著民間富庶的平和,帶著安居樂業(yè)的審美,充滿生活的智慧和哲學,也蘊含西南多民族地區(qū)多元文化交織的紛繁。
責任編輯:涂春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