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藝術家劉志軍簡介
-
小陶陶
2019-06-13 1845
13880
劉志軍,男,1970年出生,1994年建窯,現(xiàn)任劉家鈞窯總經(jīng)理,2001年被授予“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從業(yè)經(jīng)歷
15歲時,劉志軍被特招進入禹縣鈞瓷二廠,正式開始了與鈞瓷的不解之緣,并逐漸掌握了鈞瓷的燒制技藝。1985年進入禹縣鈞瓷二廠實驗室學習造型設計,同年被派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1994年創(chuàng)建劉家鈞窯,專業(yè)從事鈞瓷設計、配方的研制,對鈞瓷工藝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開發(fā);2007年到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進修。
鈞瓷大師 劉志軍 與耿寶昌老先生探討 鈞瓷 創(chuàng)作
藝術成就
在長年的制瓷生涯中,劉志軍的一項業(yè)余工作就是收集過去的鈞瓷殘片,以宋鈞官窯為主。只要打聽到哪個地方有了出土,無論多遠,他都會立即趕到。10多年下來,僅宋鈞殘片就有上萬片,是個人收藏最多的鈞瓷大師。談到為什么如此熱衷收藏這些殘片,劉志軍說,創(chuàng)新必須以傳統(tǒng)為基礎。宋鈞官窯是中國鈞瓷發(fā)展的一個頂峰,鈞瓷殘片儲藏著大量的燒成機理和文化信息,通過解讀殘片留下的諸多信息符號,能使我們在讀懂宋鈞本質(zhì)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創(chuàng)新工作。
在研究宋鈞殘片的過程中,劉志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白匀弧㈥庩?、會通、奇偶”,這是劉志軍在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把握的四個大方向。2012年,劉志軍創(chuàng)作鈞瓷《三教九流圖》,即是在其深刻領悟“會通”之道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之作?!度叹帕鲌D》正面削發(fā)(和尚標識)者為釋迦牟尼佛、左邊頭挽綸巾(儒士標識)者為孔子側面像、右側挽發(fā)插簪(道士標識)者為老子側面像,將儒、釋、道完美結合,巧妙展現(xiàn)“自然、會通”之意,也將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美結合。該件作品被少林寺珍藏,并先后被贈送給德國外長和聯(lián)合國總部。
多年來,劉志軍在宋鈞的器物中,悟出了道之所存,并把它表現(xiàn)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和哥哥劉建軍一道創(chuàng)作了鈞瓷《道玄缽》、《坤德洗》,分別獲得了第九屆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藝術及日用陶瓷展金獎、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品博覽會金獎。說起《道玄缽》,文化大家馮驥才高度評價說:“用中國人的瓷器表現(xiàn)形式表達哲學思想,把對宇宙自然的認識,用器物表現(xiàn)了出來。簡單得就像哲學一樣,這是最能代表中國當代瓷器的一件器物?!?
劉志軍擅長造型設計與釉料配制,其作品釉色活而多變、乳光瑩潤,多次在國內(nèi)賽事中獲獎。
獲獎情況
作品《向往和平》1988年獲河南省陶瓷藝術設計一等獎;
《雞心瓶》1999年被選入“中國陶瓷——鈞瓷瓷器郵票”原地封中;與長兄劉建軍共同設計制作的《道玄》系列2011年獲首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銀獎;《三教九流圖》2012年獲第七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坤德洗》獲2010年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品博覽會金獎。
大師觀點
劉志軍認為,窯變與造型是一個辯證的統(tǒng)一。如果說自然窯變是鈞瓷的共性,那么造型必須要有個性,只有造型有了個性,鈞瓷才會讓人耳目一新。但窯變與造型又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即造型是為釉色服務的,造型的重要作用是為了通過窯變展現(xiàn)釉色的變化,只有恰如其分地展示釉色之美,創(chuàng)新的造型才能真正得到社會的認可。
常用底款
劉家窯、劉志軍制
代表作品
《向往和平》、《雞心瓶》、《觀音瓶》、《道玄缽》、《三教九流圖》等
《道玄》
責任編輯:蘇曉薇
